让语文课堂“余音绕梁” ——无锡市新洲小学 佘召丹老师

发布日期:2022-01-24    浏览次数:543


让语文课堂“余音绕梁”

无锡市新洲小学    佘召丹老师


    随着语用意识在阅读教学中的不断深入,很多教师纷纷选择以随文练笔的方式引领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但在实践操作中,随文练笔的表达模式笼统不清,学生也只能硬挤一些冠冕堂皇不痛不痒的语言,失去了随文练笔应有的价值和意义,如何让语文课堂课虽止而意无穷呢?
    语言文字训练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所在。而随文练笔镶嵌在阅读教学之中,提升学生语用能力责无旁贷。事实上,教材中的文本都是文质兼备的典范,很多写作方法值得探究借鉴。
    一、练笔要突破重点难点
现在不少教师对随文练笔的认识存在一定的误区,即认为随文练笔是架构在文本意蕴和课堂氛围之外的,只是对文本语言训练点的生硬落实,对突破文本重难点难以起到相应的作用。事实上,随文练笔是表达和理解的双重训练,只要教师练笔方式和价值点选择合理,就能实现双丰收。琦君的《桂花雨》一文的情感意蕴是乡愁,如何让小学生初步理解它,并在心中种下热爱家乡的种子是教学的一大重点。新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要多样化,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难题,边读边演体会人物心情等方法在课堂教学实践中较为有效。在品读乡愁的教学设计中,我加入了适当的拓展:十多年后,琦君来到了国外定居,她打电话给母亲说:“国外的生活真好呀!”,母亲一定会说:__________。让学生体会不同的载体背后相同的情感——乡愁。
    语文教育除了教给学生基本的语文课堂知识外,在一定程度上还对学生价值观的塑造起着潜移默化的启示、引导作用。 在一堂构思精巧的语文阅读课上,学生不仅能够挖掘字词,甚至标点使用的精妙之处,而且深度解读文章内容,增加了对文章的感性认识,以情入文,走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感知浓浓的乡思之愁。
    二、练笔扣准语言生长点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经典之作,他们在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层面都蕴藏着作者的独运匠心。作为语文教师,要善于从文本的语言符号中开掘出语言运用的神来之笔,通过品悟、玩味和实践运用等方式,使其成为提升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基石。
本着“用课文教语文”的宗旨,教一篇课文要关注一类课文。教师可以将分散在小学语文不同年级中的同类课文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让学生的头脑中形成篇与篇之间的密切关联,在篇与篇的比较中,使学生对同一类课文的理解触类旁通,由浅入深,发展内化,逐步促进学生知识网络的整体形成。
    一篇文章编入教材时,就成了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例子,文本最大的价值莫过于通过教师的引领,让学生去发现、去学习作者如何细化地表达。一般写人写事的文章,都是聚焦特写镜头(典型事例),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活动等表现来刻画。
    三、练笔契合学生内需点
    语言的学习,无论是体悟感受还是实践表达,都离不开实践的情境。随文练笔就是要展现甚至是放大课文中的情境,通过教师语言和音乐等多种元素的渲染,为学生的实践表达创设情境,使得学生语言的倾吐水到渠成。
    例如在教学《石灰吟》这首诗时,为了引领学生感受于谦的一身正气,教师设置这样的教学流程:教师依照少年抒怀、为官感悟、刑场陈词的环节引领学生不断逼向诗歌的情感内核;接着,教师语言熏染:“试想,当于谦戴着脚僚,一步一步踏上刑场,想到自己少年时代写下的这首诗,他想通过这首诗向他的敌人们说些什么呢?请同学用自己的笔写下来。”并播放音乐作品《英雄的黎明》渲染气氛。
    朗读、语言和音乐的三重作用,为学生的随文练笔埋下了情感的伏笔,学生个个奋笔疾书,内容表达形象而富有质感。
    随文练笔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实施手段和策略,在实施过程中不能忘却其语文本位、教材本位和学生本位,这样的随文练笔才能扎根于课堂,为学生的成长助力。

读者调查表

《少儿文学》需要您的意见收到反馈后,本刊将赠送精美礼品一份。

杂志订阅

《少儿文学》

好报刊与好朋友分享

 

小学版 |  中学版 |  小记者 |  少儿文学 |  刊物介绍 |  投稿中心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苏ICP备19038899号-1  版权所有:江苏美文教育咨询有限公司